pg电子夺宝试玩-玄武门事变所引发的军事问题才是对李世民最大的考验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pg电子夺宝试玩 > 新闻动态 > 玄武门事变所引发的军事问题才是对李世民最大的考验
玄武门事变所引发的军事问题才是对李世民最大的考验
发布日期:2025-08-07 17:27    点击次数:137

图片

文 / 子玉

有观点认为,玄武门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艰苦的一战,但严格来说,这是他作为秦王期间最艰苦的一战,而当他的身份进阶为大唐皇帝之后所遭遇的挑战只会更大,最典型的就是突厥的军事压力。玄武门事变之前,李渊是承受这份压力的主体,事变之后,这份压力自然也就转移到了李世民身上。更重要的是,玄武门事变还导致了大唐内部的地震,当时的李世民可是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堪称一生中的至暗时刻。

对于玄武门事变,传统的观点都认为,其加剧了大唐皇室围绕权力竞争的烈度,但这毕竟是长期的影响,大唐可以在时间的重力下慢慢消化,但短期的影响才是对大唐最大的挑战,因为,突厥是紧抓大唐的内部矛盾直接兵临城下给帝国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而且,大家还忽略了一点,玄武门事变正是在大唐面对严重的外患的情况下所爆发的。武德八年(625)七至十一月,突厥兵分四路入侵大唐,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与突厥战于太谷,全军覆没,行军长史温彦博被俘。

次年(626)二至五月,突厥又转移其主力攻灵、原、泾及西会州、兰州、秦州,一部仍攻朔州。而此时,秦王世民和太子建成的矛盾已经进一步升级到了即将动武的阶段,要不是李靖当时在灵州的硖石击退了颉利可汗,大唐是很难同时解决内忧和外患的。

至于突厥为什么在唐朝建立之后频繁性入侵,初期可能是为了从大唐那里获取更多财富,后期则是阻止大唐的一统之势,在大唐完成统一之后,突厥更是想通过军事打击来维护其在和大唐外交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当然,颉利可汗甚至有入主中原的打算。

当玄武门事变爆发、大唐发生剧变之际,突厥就再一次大举入侵。而现实又是,大唐当时受玄武门事变的影响确实是内部严重不稳,不仅建成和元吉在渭北及黄河以北的势力蠢蠢欲动,比如幽州大都督卢江王李瑗、李艺等,就是关中本部也不稳定。

可以说,这是突厥历来入侵大唐所遇到的最好的机会,任何时候,敌方的内部问题都是打军事这张牌的最好时机,为什么说堡垒总是先从内部被攻破的,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呢,突厥此时所面对的却是不世出的雄主唐太宗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取得了大唐的军政权力,八月九日,正式接受李渊的禅让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由于突厥上次入寇之后顿兵于陇州、渭州、秦州等地以待变,所以,颉利可汗就紧抓大唐皇权交接的敏感时期再次大举入侵。

当时,突厥兵分三路:右翼趋武功;左翼趋高陵;主力直趋渭水便桥,而当时的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也是坐看突厥入侵的节奏。很明显,这是玄武门事变所直接造成的影响。

面对突厥大军,太宗紧急派尉迟敬德以泾州道行军总管的身份阻击突厥左翼军队,并于二十六日在泾阳将其击败,斩首千余级。但是呢,颉利可汗所率领的主力还是于二十八日直抵渭水便桥。

可见,太宗还没来得及消化玄武门事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不得不面对严重的生存危机,而现实又是,京师长安当时的兵力也不过数万,根本不足以应对此次危机。

此时,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不是大唐的战神吗,应该能应对这种军事危机。确实,如果李世民此时是秦王的话,他根本不怕,但他现在是大唐的皇帝,不仅要考虑军事问题,更要考虑政治问题,也就是,他要站在整个大唐的角度来看待这次危机,而不是战场上的方寸之地。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此次危机也是李世民从沙场到沙盘的转折。到了这时,李世民可能才会真正体会到李渊这些年面对突厥问题的不容易。

最终,太宗作出了和突厥谈判的决定,理由是,“即位日浅,国家未安...一与虏战,所损甚多”,他采纳了李靖的建议,以大唐府库中的财富换取突厥的退兵。

没办法,李世民当时的首要问题是稳定帝位,消化玄武门事变所造成的内部问题。

八月三十日,太宗与颉利斩白马盟于便桥上。这就是大唐历史上的“渭水之耻”,更是太宗一生的耻辱。

此次事件之后,太宗听取了魏徵偃武修文的建议,先稳定内部,发展生产,强化军队,然后再一举解决突厥问题。

可以说,这也是太宗兵法在政治上的延伸。分析李世民之前的每一战,他都是先坚壁不战保证自身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等待对手犯错,无论是薛仁杲、宋金刚还是刘黑闼都是这么败给李世民的。

此时,太宗也是首先确保大唐自身系统的稳定,然后等待突厥内部出问题,而历史经验也告诉大唐君臣,突厥内部出问题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体制本身就是产生问题的源头。

接下来的事我们都清楚,太宗在发展生产和训练军队层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很快就优化了大唐的系统,贞观四年(630)时,房玄龄奏请阅府库甲兵,谓已远胜于隋世。

而当时的突厥却经受着天灾的严重考验,颉利本来还做着问鼎中原的梦,但连续的大雪却导致草原牲畜多死,牧民饥馑,由于颉利处置不当,草原诸部也大多叛颉利而去。

面对薛延陀与回纥、拔野谷的背叛,颉利派其侄子欲谷设率领十万骑兵前往讨伐,但却被回纥酋长菩萨打败。军事惨败进一步导致颉利的威望严重下降,而当时的大雪天气还在持续削弱着突厥的战争潜力。

为了防止大唐用兵草原,颉利甚至不得不以打猎的名义屯兵朔州,以备唐。

图片

颉利可汗当时的处境已经逐渐被动

图源/剧照

可以说,大唐当时用兵突厥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包括出使突厥归来的使者也建议太宗:“今突厥民饥畜瘦,此将亡之兆也。”

但太宗的回答却是,“必待有罪,然后讨之”。太宗所说的有罪是等待突厥内乱,他的战略设计是,东连突利可汗,西连西突厥,将颉利孤立,然后再进行军事打击。

也就是说,太宗要抄隋朝的作业,以外交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一揽子解决突厥问题。

由于突利讨伐薛延陀和回纥遭遇兵败,颉利就对其进行了处罚,由此导致了突利的怨恨,于是就计划背叛颉利。

这里介绍一下突利的情况,突利是始毕可汗的儿子,名叫什钵苾,始毕可汗去世之后由于他还小,于是就由始毕的弟弟处罗继承汗位,处罗去世之后,继位的又是颉利可汗,而颉利可汗也是始毕可汗的弟弟。

武德初年,颉利就将侄子什钵苾由泥步设升为突利可汗,建牙于幽州之北,东方之众皆属之。

这种敏感而脆弱的关系,再加上颉利威望持续下跌,突利背叛颉利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由于颉利向突利征兵,突利不给,于是颉利就率兵讨伐,双方的关系彻底破裂,突利也紧急向大唐求救。

贞观二年(628)四月二十六日,大唐在灭掉突厥所扶持的梁师都在其地设置夏州之后,突厥与大唐的关系就变得紧张起来,九月十六日,突厥再次寇边准备夺回梁师都之地。

面对边患,大臣们都建议修长城进行防备,但太宗却不以为然,表示:“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什么是格局,这就是,直接从源头解决问题。

接着,太宗又派遣游击将军乔师望带着册书走小路前往薛延陀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建牙于大漠之北郁督军山下,正式和薛延陀达成了合作关系。太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颉利在威望下降之后当时臣服于他的部落有许多归附了薛延陀,薛延陀是漠北仅次于突厥的第二大势力。此举可以看作是太宗在主动造势,培养制衡突厥的盟友。

在北连薛延陀、东连突利将颉利孤立起来之后,大唐用兵突厥的机会就已经成熟,当时,代州都督张公瑾也认为机会已经成熟。

贞观三年(629)十一月二十三日,太宗部署五路大军正式向东突厥用兵:以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出定襄;以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出金河;任城王李道宗出灵州道;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出营州;行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出云中。

五路大军共计十万,皆受李世勣节度。

此时的突利可汗也紧急向大唐表态,于十二月入朝长安。同时,靺鞨也派遣使者入贡。

接着,就是战神李靖的高光时刻。贞观四年(630)正月,李靖率领三千骁骑自马邑迅速进军至恶阳岭,当时,颉利面对唐军的突然而至是大惧,一日数惊,说:“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

呵呵,李靖和颉利玩得就是心理战。当然,这也是因为东突厥的根据地在阴山之南,因此李靖才能自朔州出发完成对颉利大本营的奇袭。

此次夜袭定襄,李靖不仅大败突厥,颉利仅以身遁,唐军还俘获了被突厥所掌控的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和萧皇后,并将他们送往长安。

丢了杨政道这张牌,突厥就不能以隋的名义对唐进行攻击。

图片

李靖是大唐当时在军事领域仅次于李世民的操盘手

图源/剧照

颉利被李靖大败之后又被李世勣自云中追到白道,再次遭遇兵败,只能退屯铁山,不过,他收集余众之后尚有数万兵力,于是就紧急派执失思力前往长安向大唐求和,太宗呢,也派遣鸿胪卿唐俭前往抚慰突厥,并诏令李靖将兵迎接颉利。

不过呢,颉利求和的真实想法也只是利用谈判为自己争取时间,等待草青马肥之时亡入漠北。

对于此,李靖就看得非常透彻,于是就对李世勣说:“颉利虽然败了,但其众犹盛,若是逃往大漠,我们就不好对付了。”

此点可以参考汉朝对匈奴作战,那种深入大漠寻敌作战的成本简直不要太高。所以,李靖的想法还是比较现实的。

但是呢,这毕竟是违反诏令的行为,张公瑾就表示反对,但李靖却说:“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

李靖想复制韩信当年破齐的打法,利用突厥和大唐谈判放松警惕的机会出其不意对其进行打击。至于使者唐俭呢,李靖认为,他即使成为当年的郦食其被对方所杀也无所谓。

呵呵,估计唐俭在知道李靖当时的真实想法之后肯定会气得吐血。

行文至此,我们又不得不提李靖和韩信的“缘分”,韩信当年在将要被杀时对着路过的夏侯婴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李靖的人生也上演过这一幕,由于他有曾经要前往江都告发李渊起兵的黑历史,所以李渊在攻克长安之后就准备将李靖给杀了,当时,李靖也是紧急大呼,曰:“今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结果是,李渊觉得李靖确实是个壮士,加上李世民也为李靖求情,最终将他释放。

如今,李靖又要复制韩信当年的对齐战法,这两人确实是有“缘分”呀。

在统一了意见之后,李靖就率军趁夜出发,李世勣也率兵负责截断颉利的归路。颉利呢,当时还沉浸在与唐和谈的喜悦中,根本就没有防备意识,结果很自然拿到了一个大败的结果。此战,唐军斩虏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获杂畜数十万,还杀掉了隋朝的义成公主和她的儿子。

颉利呢,在遭遇兵败之后还准备收集余众逃往大漠,但却已经被李世勣截断了退路,于是,就只能投奔苏尼失小可汗,准备亡命吐谷浑。(苏尼失是突厥启民可汗的母弟,督部落五万家建牙于灵州西北,突利降唐之后颉利以其为小可汗)

这里交代一下唐俭的情况,唐俭并没有复制郦食其的悲剧命运,而是趁乱逃回了唐营,捡了一条命。

三月十五日,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兵袭击苏尼失军营,俘获颉利,并将其送往长安。自此,大唐解决了漠南的突厥问题,大唐的疆域自阴山延伸至大漠。

战后,太宗封李靖为代国公并夸赞道:“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震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渭水之役!”

是呀,大唐此战是一雪渭水之耻,一举奠定了大唐的国威。

图片

大唐一雪渭水之耻

图源/剧照

不过,太宗当时并没有杀颉利,而是将其好吃好喝的养了起来,还以阿史那思摩为右武候大将军,以突利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太宗胸怀之大由此可见。当然,这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理草原,不能和对方结仇。

本质来说,贞观年间大唐和突厥之间的战争就是双方在争夺主导东、北方秩序的霸权,结果是大唐胜,而大唐的胜利不仅是因为有李靖、李世勣这样的名将,更是太宗战略的正确引领。

相比开拓天下的诸次作战,此战才是对李世民的最大考验,李世民是同时打赢了玄武门之变和对突厥作战两场战役的胜利。

战后,太宗喜提“天可汗”的称号,大唐王朝也一举实现突围。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前秦之亡,大体如此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纪录片 真正的邪恶: 纳粹的形成(中字)

下一篇:没有了